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shanzhiying1960

内炼武术可改变个体生命存在状态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【引用】练拳随想录  

2011-11-04 16:02:59|  分类: 关于内炼武术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本文转载自糊涂斋主《练拳随想录》
练拳随想录

来源:《太极心正》博客空间

练拳随想录 - 糊涂斋主 - 我的博客
练拳随想录 - 糊涂斋主 - 我的博客

 这几天读网上的论文,很是受益,联想同道拳友练拳的种种现象,有感,恐日后遗忘,写下来,存此,日后检验。

 

 

 第一个问题      练太极拳究竟练什么?

 

 许多人以会的套路越多为能事。于是,从24式开始,40拳,42拳,48拳,56拳,陈氏老一老二,新一新二,混编4路,32剑,陈氏剑,杨氏剑,武当剑,一剪梅剑,木兰剑,功夫扇,乾隆扇,木兰扇,佛尘,双坏,太极刀,还有------,说不尽啊。今天练这几样,明天那几样,周而复始,乐此不疲。关键是人家心态好,自以为成了大侠。不少人就是抱着多学架子的认识来学拳的,像赶集一样到处去学架子。某某的拳场学员流动最频繁,学员学会了几套架子,见没有新架子可学,就窜了。为了笼住学员保持人气,可怜的站长挖空心思教授新的套路,可是能长久吗?说一句文一点的话,就是“浅尝辄止,没有学术气氛”,每天像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背书从第一课背到新学的课,说土一点就是天天秃噜一遍,没心没肺的。没有交流没有研究没有切磋。交流什么,练拳的心得体会啊,研究什么,太极理论解读啊等等,切磋什么,那就是推手啊。陈小旺说,练太极拳就是练丹田,通任督脉。拳套里的不同姿势可以打通不同部位的经络。你的拳场就应该明明白白表明“我们是陈氏太极门(某某太极门),目的是养身健体练丹田通经脉,是从着熟而悟懂劲”。百花山------李亚萍成为杨氏太极第六代传人,她的拳场遍及北京。她当年也是练陈式太极拳的,后改杨拳,她的同修也都功力精进,今年参加北京国际太极拳比赛得到24枚奖牌。她有一句话精到,有人问陈氏和杨氏在掌上是不是差不多,百花山说,差得远,陈氏太极劲灌手指,杨氏太极没有手,就到腕,上边秃枝。厉害啊,一语道破陈杨的区别,悟道了啊。专修,修得深,修有得,才能集聚人气。

 

第二个问题     要明白什么叫太极拳,为什么叫太极拳,为什么要这样练。

 

 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,就是要明白太极的理。闲暇时要读拳经,理论实践相结合。理论上,有许多论文可以学,难的是要让大家懂得。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。

 

 

第三个问题     用意不用力的误解

 

 用意不用力,是对初学者而言,目的是要找到柔劲,柔劲从松而来。不用力,才能去除僵劲拙力。柔劲从小到大,初始柔劲小,久之增大。太极劲最主要的是掤劲,功力深的掤劲大。除了手上有,身上也有,身上每一个接触点都要有掤劲。拳友功夫不到,还没有练出掤劲,一经搭手,就发迷,不用力吧,对方推得自己没跟,东倒西歪,一用力吧,更没跟,被对方引进落空,因此为“不丢不顶”苦恼。你不用力,对方说你丢了,你用力,对方说你顶了。为什么吗?告诉你,你没有掤劲,你用的是拙力,是力,不是劲。没有掤劲打底,别的劲都不可能有。拳家一搭手就知有没有,就是摸对方的掤劲。

 

 你找到柔劲,放松了,才能产生内气,内气才能通经络,才能以内气催外形。这就是以意领气,气到了,形随气动,气不到,形截然不动。这时候掤劲才有了。练到这个程度,才能追求保养内气,充实内气,到丹田充实饱满,才能产生刚劲。内家拳就是从柔入手练出刚劲。真正技击击倒敌手的是刚劲。准确的说是内家刚劲------区别外家刚劲。外家是从刚劲入手练出柔劲,少林有类似太极拳的柔拳。

 

 用意不用力,是不用力,不是不用劲。要化掉后天拙力,找到先天本力------劲,劲分八种,掤捋挤按采捩肘靠。在走架时细细体会。必须慢练。越慢越好。太极走弧形,圆弧就是点围绕圆心所作的运动轨迹。点与点之间的距离,每个人练起来各不相同。有人是两个点连成一条线,中间没有过程。有人是以寸为单位运动,有分为单位,毫为单位,理论上达到纳米单位(大成拳的理论就是纳米,见王永祥的光碟)。如果你是寸为单位,遇到分为单位的,那么你听不出对方的劲,对方对你的劲的力点方向大小了如指掌。

 

 用意不用力,就是说不练肌肉。把肌肉忘掉。那么练什么呢?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。所以练太极拳是不主张打沙袋举杠铃的。据说练成松空后,肩不挑手不提,就是怕肌肉紧张影响松空。初练推手,不到5分钟,就气喘吁吁,肩部肌肉酸疼。而久推之后,肩部肌肉就不酸疼了,要点是不要用肌肉,自然就是用筋骨皮了。用肌肉发出的是局部力。

 

 

第四个问题      练拳听音乐和打拳快慢问题

 

古人练拳好像没有音乐,但也不尽然。焚着香,抚着琴,达到一种境界。听着音乐练拳,感觉上比较轻松。但是有些人离不开音乐了,甚至没有音乐不会打拳了,这就变成打音乐了,终于变成音乐打你,你成了音乐的奴隶。有人说,某某套路用时多少合适,因为某某大师的光碟就是多少时间,所以反对练慢拳。还有人搬出比赛规则做依据。要我说,那是比赛,是要有时间限制的。大师的碟子里一趟拳要50分钟,恐怕卖不出去。自己练的时候,就要慢,不要受时间限制,可以听音乐,但是千万不要被音乐牵着鼻子走,把音乐的节拍当着拳套的节奏,太极步变成舞步。祝大彤说每一动至少10秒,最好20秒,一套拳架打下来45分钟到60分钟。熟练后自己也可以试着快一点,是从快中发现缺陷、凹凸、断续,然后再返回慢练,慢是为了能快,没有慢功基础的快,是浮,是滑。盘架子,就是在慢和快之间来回,只有慢得下来才能快得起来,你会发现能极慢才能极快,极慢才能练出松,松是快的前提。你要看一个人的拳水平如何,就看他打慢拳,一切毛病在慢拳里是瞒不住的。要想知道自己练到哪个程度了,检验的方法就是推手。

 

 

 第五个问题     何时始可练推手

 

 练拳第一个阶段是着熟,就是动作熟练,知道每个姿势的用意,知道劲从哪里走,能松沉柔,一起手,手上便有意,似有内气催动。此时就可以进入推手练习,也就是进入渐悟懂劲阶段。只有通过推手练习,才能进一步感知什么是柔,什么是松,什么是掤劲、捋劲等。由此检验自己练拳的架子正确与否,毛病在哪里。只有到了这一步,你才开始明白自己过去学了许多套路,如前所述的几十套,都没有用,从心底悔悟自己原来走了弯路。练习推手,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松、沉、柔、化的理解,从而在走架子时对“意”有进一步的理解。你要想把拳场办的红红火火的,那么你就推手吧。只有推手才能引起你的真正的兴趣,才能使你真正开始懂得太极拳,热爱太极拳,爱一辈子;才懂得太极拳就是十三势,才能化繁就简,做减法,舍掉一部分,才能得到一部分,舍得舍得,有舍才能得,最好的选择就是放弃,十选一,放弃掉九个,剩下的就是最好的。多不见得比少好。练108式不见得比40式功夫高。有人只练起势,搂膝拗步,倒卷肱,如封似闭,云手,野马分鬃,单鞭,收式,共8个式,一样出功夫。

 

 只有推手才能聚集起人气,因为推手是要两个人合练的,而且是与不同的练家切磋的。每个人的劲都不一样,交流多了才能见多识广。推手还是很实际的推拿按摩,双方推起来,是给对方按摩,疏通筋骨,是给你练放松。每天一早见面,就可以推起来,不必做弯腰压腿的准备活动,先从直立态开始推起来,逐渐活动开,架子也逐渐放低。20-30分钟,到微微出汗,正好可以走拳架子。你推过手,再走架子,你会发现自己对拳架子有新的理解,手上,会觉得有东西------掤劲的感觉。当然也可以先盘架子后推手。你会不断理解体会外三合内三合,体会虚实的转换------这些也只有通过推手才有感知,这就是“懂劲”的开始。到这时候,你会发觉单推手就是懒扎衣的一种用法,四正手就是云手、如封似闭、搂膝拗布、野马分鬃的运用,你才会在走架的时候把内在的东西体现在架子里。这时,才知道太极十三势是根本。才理解入门弟子一套拳学三年,一个式子不过不学下一个式子的道理,才知道入门先站三年桩的道理,才知道学拳容易改拳难的道理,才知道几天学一套拳架不敢说“会”,才知道“会”几十套架子不懂架子内涵等于零。当你循序渐进学架子,才懂得原来传统太极拳编排套路极为科学,从起势到第一个十字手(杨氏),陈氏到第三金刚捣椎,是基础的基础,必须反复练,反复体会领悟,进而把一个单式反复练,练到条件反射,才懂了一个式子。如此循序渐进盘架子和推手相结合,“懂”在其中矣。推手不是技巧,推不过人不是技巧问题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2)| 评论(1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